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窑火升腾初心与梦
发布时间:2022-11-14 08:55 作者:
字号:

初冬时节,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焕河村天空一片蔚蓝。在村底关山组的张家老宅门前,一辆挖掘机正挥动铁臂奋力作业,拓宽门前的旧院坝和通户路。

 

张华纲站在施工现场,眉头微皱。看到走过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赵健涛,张华纲开口道:“赵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很多内容都和我们农村相关,下一步该如何计划、怎么做……我们得赶紧商量一下。”

 

 

两人并肩走在前往老陶瓷厂遗址的土路上,这条路要经过张家老宅门前,是张华纲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条路。赵健涛告诉记者,焕河村里曾有个国营陶瓷厂,销路最红火时曾为村里百余位乡亲提供了就业,张华纲的父母就在其中。

 

“这个窑罐厂有好几十年历史了,主要生产单耳罐、连耳罐、油罐、盐罐、背壶等,品种繁多,能适应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在当时,销路非常不错,是不愁卖的。”张华纲说,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厂里生活,耳濡目染之间也让他对陶泥非常亲切,打小便跟着学习捏泥,动手能力极强。

 

 

后来,传承了父母陶艺技术的衣钵,成年后的张华纲也决心以陶艺为业。在他18岁时,陶瓷厂已日渐式微,得到父母支持后,他决定将其承包过来,重新雇佣几个工人,开始单干。

 

“当时都是手工制作,一个月能烧一窑,还是生产农用品、酒坛、菜坛等,在德江周边县城和乡镇售卖,一个能卖十几块钱。”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张华纲30来岁左右,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窑罐厂生产的土陶产品逐渐被淘汰,昔日的辉煌不复,它们也慢慢变为乡愁记忆的封存。

 

 

2000年初,张华纲决定转行。从喂猪到卖饲料,又去县城卖荞麦,辗转多年起起伏伏,他内心最想念的依然还是卖陶罐。2021年9月,焕河村“两委”联系到他,想重启村里的陶瓷厂,他听后十分激动,义无反顾要回来。

 

“我对陶泥有很深的感情,有些话我用语言表述不出来,但这种感情伴随了我大半辈子,一坨一坨的泥经过我的手,变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经过窑火的锻造后,它们也是生命的。”走到老陶瓷厂的土窑遗址前,张华纲对着它久久凝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按照县乡村振兴局规划,陶瓷厂建起来后将改用电烧作业,主要生产民族手工陶艺品,面向游客开放体验。”赵健涛说,重启陶瓷厂不仅能创造就业岗位,吸引部分年轻劳动力回流,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