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溪镇丝毛坝村:千亩高粱红满天 农民丰收喜笑颜
发布时间:2024-09-05 10:11 作者:何佳有王显邓旭
字号:
建水池、挖水渠、翻院坝、修产业路……这两年,距枫香溪会议会址不足10公里远的丝毛坝村,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第一书记肖建国的带领下,发展起1000多亩红缨子高粱。满山的红高粱,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红产业”。

图片

走进德江县枫香溪镇丝毛坝村的千亩高粱种植基地,一片片红高粱长势喜人,沉甸甸的高粱穗丰腴饱满,当地村民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收高粱,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村民宋元万看着村里的高粱丰收后走俏了市场,自己在基地务工也挣了近万元。尝到了高粱带来的增收甜头,今年他利用自己的3亩地种植起了高粱。

图片

“不用担心高粱成熟了卖不出去。”宋元万笑着说,“高粱耐旱,在我们这些地方种植起来产量不错,今年又能增加不少收入咯。”
原来,宋元万跟着发展高粱,高粱采收后不愁销路,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肖建国的付出。刚来丝毛坝村,肖建国发现该村产业薄弱,大多数农户仅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收入不高,村里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劳动力缺失,更是有不少土地丢荒了。

图片

肖建国摸清丝毛坝村基本情况后,发现丝毛坝村虽然劳动力缺失,但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十分团结,就想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找到出路,带领村民们一起奔上致富的道路。
为此,借助于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资源,肖建国曾多次邀请省里面的专家来丝毛坝村结合当地海拔及气候进行试验验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下,专家终于是找到了最适合丝毛坝村未来的发展之路,发现种植耐旱的高粱不仅产量要比其他经济作物要高,经济效益也是出奇的好,但选择怎样的高粱种子、谁来带头发展高粱以及高粱采收后怎样去销售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

“既然找到了出路,那就要下定决心去干,这样才能对得起这里的村民。”肖建国说,在确定高粱是最适合发展的产业之后,他带领村两委前往遵义仁怀进行考察,发现红缨子高粱种出来经过晾晒后,是当地酒企最喜欢、收购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种,这让他们在品种选择上有了头绪。
就在肖建国与村两委选种以及宣传种植高粱时,52岁的冉茂江站了出来。“小时候经常得到他们的照顾,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冉茂江说,“我从小是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些年在外从事工地行业赚了一笔钱,一直想着回村里发展,但迟迟找不到路子。”
冉茂江的出现让肖建国看到了希望,这是一次来自内心深处的碰撞。

图片

肖建国推心置腹地向冉茂江介绍当前村里土地的现状,有不少土地因长期处于撂荒状态,已有不少杂木,翻耕土地成本很高。“我也是这片红色土地的儿女,虽然文化不高,但吃苦耐劳还是可以的。”冉茂江调侃道。
说干就干。该村结合土地整治,盘活撂荒地,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精准发力,成立德江县丝毛坝村农牧专业合作社并成功与遵义仁怀的一家酒企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在保证高粱至少以3.2元/斤保底价销售的基础上,以“质量越好价格越高”的理念把好高粱采收质量关,促进群众增收。

图片

“去年高粱的产量和质量都不错,卖到了4.6元/斤。”冉茂江说,去年红缨子高粱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村民们靠着高粱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我今年也是看好红缨子高粱的前景,在去年种植900多亩的基础上,扩种了158亩。”
产业发展之初,难免会遇到问题,但要想办法去解决。去年丝毛坝村第一次大规模发展高粱,但由于采收经验不足,千亩高粱在一个时间段内成熟,村民抢收不及,导致部分高粱还未开始采摘就出现了发霉、发芽等现象,损失了1万斤左右。今年,该村总结去年遇到的问题,统一种植高粱后,采取哪块地先成熟便及时采收的灵活采摘方式,确保高粱颗粒归仓。

图片

展望未来,为了让村民们发展红缨子高粱无后顾之忧,肖建国又有了新的打算,“加强对接保险部门,降低种植风险,争取农业补贴,进一步提高村民种植信心,购买农机设备,解决劳动力少的问题,提高耕种收环节的效率。”

编辑:舒   曼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