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富路“赶烤”忙——德江山区群众备战新一轮烤烟采收见闻
发布时间:2024-07-15 11:03
作者:田勇
进入盛夏,武陵山区迎来烟叶烘烤期。每年这个时间,贵州德江高山镇鹿溪村的烟农覃登相都会带着工人,穿梭在烟垄间忙碌起来。“烤烟产业见效快,只需辛苦大半年,就能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他打趣道,现在的农村人都想走出大山换个活法,而他却一心只想留在山里“玩泥巴”。
作为一名职业烟农,覃登相深知烤烟种植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他坦言,鹿溪村深居大山,虽然有一个富有美感的名字,但以前却是周边出名的穷村。
脱贫攻坚时期,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村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因普惠政策得到极大改善。但发展条件薄弱的先天不足,始终无法让更多人留下来。
覃登相之所以愿意留在家里,主要原因是种了半辈子烤烟,不想再去折腾新的出路。“行业优惠政策多,部门扶持力度也很大。”他说,只要用心去做,其实也不比外出打工差。
出生于大山,覃登相似乎和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回忆,从记事起,家里土地耕种最多的就是烤烟。信息闭塞的年代,除了跟着父母种烤烟,好像也没想过其他出路。
21岁结婚,今年52岁。31年种烟岁月,覃登相有喜有悲。在集镇上买地修楼,成为第一批搬出大山的人;妻子生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回溯过往,这个钢铁般的汉子百感交集。
“好在这几年种烟收入都还不错,日子明显又有了好转。”他介绍,去年种150亩烤烟,纯赚将近28万元。今年的120亩地,除去成本后预计有20万元利润。
生长在山里的人,似乎都有着石头般的韧劲儿。鹿溪村72岁的覃汝高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每天并未闲着。“覃登相种烤烟,我们就跟着他干活儿。”他说,一年不用出村就能在烤烟地挣1万多元。
德江作为贵州省首批烟叶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点县,这里的13个种烟乡镇,分布着677个种烟主体。今年全县规划种植烤烟3.69万亩,这个产业至今依然是不少山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段时间,除了高山镇的覃登相,德江县还有很多烟农每天都在忙于奔赴“烤路”。煎茶镇毛田坝村烟田里,烟农黄维华和妻子穿梭垄间,正谋划着新一轮的“赶烤”工作。
“去年租108亩地种烟,纯赚将近32万元。”聊起收益,黄维华喜不自胜。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年的140亩烤烟,毛收入预计能超100万元,纯利润至少20多万。”
黄维华是沙溪乡人,在煎茶镇种烤烟已有13个年头。靠着这个职业,一家人在城里买房安了家。他介绍,种烟福利很好,烟叶生产阶段每亩能拿到306元补贴,收购时每亩还有166元结构性补贴。
在复兴镇堰盆村的“80后”烟农胡斌看来,种烟最稳当的就是收购价稳定。因为实行计划种植和订单收购,加上各个技术环节都有烟草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只要肯吃苦就能获得不错的效益。
这几年,因深谙种烟技术,胡斌得到烟草部门和周边烟农认可,被选为烘烤技术指导员。除了烤好自家的烟叶,他还指导烘烤点其他烟农编竿装炕,如何看烟叶成色变化,调整掌握烤房温度等。
德江合兴镇茶园村的烟农王文刚,有着30多年种烟经验,在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烘烤方面技术过硬。2010年以来,他组建团队为烟农提供专业化育苗和烘烤服务,如今已吃上“技术饭”。
近年来,德江县还积极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和烟叶种植农机农艺融合试点,在确保烟农稳定增收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粮烟产业协同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2023年,该县煎茶镇推行“烟叶+水稻、玉米”“烟叶+油菜、大豆”“烟叶+蔬菜”等模式,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980亩,已初步形成以烟为主、粮烟协同、绿色生态、经济高效的“烟叶+ N”产业体系。
还利用烟秆、废弃木屑等原料,加工成4800吨生物颗粒燃料,实现产值456万元;通过为机肥加工场提供牛粪原料,生产有机肥2460吨用于烟叶大田作物,实现产值233.7万元。
滴翠六月,铄石流金,德江山区处处呈现着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烟田里,乡亲们俯身轻抚长势喜人的烟叶,不时面露欢喜。他们心里都装着同一个愿望——田间“赶烤”,梦圆致富。(作者:田勇)
编辑:涂 静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