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农历四月十七,是德江县煎茶镇5天一轮赶大集的日子。天刚蒙蒙亮,集镇万福广场上已是人声熙攘,货物琳琅。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一场打破空间局限的“云上”赶集即将在此开启。
早上8点30分,一辆熟悉的汽车在广场街边平稳停下,等候多时的乡亲们顿时来了精神。“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你们终于来啦。”煎茶和平村村民戴世福第一个凑上前去,展示着他带来的山货。
翻开泛黄的竹背篓,里面装着满满两袋干春笋和干蕨菜。“这是今年开春才从山上采回来加工的。”83岁的戴世福以前没想过,这些在农村很常见的“野味儿”,放到网上却成了城里人抢手的“新鲜货”。
卸下直播设备,撑起遮阳棚,布置带货场地……还没等从县城赶来的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直播团队做完准备工作,和戴世福一样前来委托他们售卖山货乡亲们,已争先恐后地在指定位置排好长队。
“家人们,产品已经上链接,喜欢的可以在小黄车下单。”手机屏幕前,“爱莲涛涛(古村乐乐)”抖音号博主张爱莲手持山货,详细地讲述其特色和用途。不一会儿工夫,戴世福的干春笋和蕨菜就被网友“相中”拍走。
煎茶镇有着“德江第一大镇”之称,过去一直是进出德江县城的必经之地。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向来商贸繁荣。勤劳朴实的煎茶群众“靠山吃山”,农村家家户户有采山货的习惯。
“东西交给他们很快就能全部卖完,今天的4斤干春笋和蕨菜卖了128元。”戴世福说,乡亲们以往赶集卖货只能找个位置守着,零零散散地卖,有时一守就是一天,遇到雨天赶集人少卖不完,还得背回家等下一场。
看着货物通过直播间很快变现,戴世福现在眉头舒展,明显已没有以往的烦恼。乡镇“直播赶大集”紧密联结着“云端”消费者和乡村老百姓,这种新型交易方式当前在德江各集市上,正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用。
“来找我们的多是60到85岁之间的老人,他们的产品以山间野菜和自家种的辣椒、花生等干货为主。”负责直播间场控的员工张瑞川告诉记者,他们走进乡场“带货”助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做公益,帮乡亲们卖山货不收取一分提成。
晌午时分,带货博主张爱莲依然激情不减,按照排队顺序,她一件接着一件逐一讲解直至产品顺利成交,就像初夏的太阳一样,温暖着身后的每一位供货老人和直播间的粉丝朋友。
“成交量是1727件,成交金额51820元,累计4.61万人观看直播。”收摊盘点一天的“战绩”时,她开心地说,虽然是做免费公益活动,但能为年迈的乡亲们做点好事,打心底感到高兴。
赶集“带货”虽然不挣钱,但在义派电商公司负责人丁浪看来,这却是一个有助企业稳健发展的创新战略。他表示,赶集卖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商品种类,另外,网友等上货就像“开盲盒”,还能引流为直播间提升人气。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各地纵深推进,德江县也在此过程中相继培育出优质天麻、花椒、铁皮石斛等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为电商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
“以前多是做县里发展的几个主导农业产品,品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深耕直播带货7年的丁浪坦言,单一地做几个商品会让消费群体越来越少,要收获更多关注度让粉丝走进直播间,就得在供给侧创新思路寻找突破口。
乡村大集充满烟火气,是农村人寄托乡愁的地方,也是乡村货物集中展示和交易的场所。2023年10月,丁浪决定带着团队化身“新型货郎”,把直播间“搬”到各乡镇大集,用镜头对准乡场好物,带着粉丝朋友“云上”淘货。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乡镇大集是最具人气的地方。”丁浪告诉我们,从去年启动到现在,他们公司的三个直播团队已巡回“带货”覆盖德江全县10多个乡镇,累计为农村老年群众带货金额达700余万元。(文:田勇 图:冯胜彦)
编辑:涂 静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