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德江县硐溪村‖刘延彬:群众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1-01-14 11:13 作者:文波
字号:

       刘延彬,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2018年3月,主动请缨到德江县长堡镇深度贫困村硐溪村任第一书记至今。

  见到刘延彬,是在德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办公室,当时记者正准备去硐溪村采访,电话联系时恰逢他到县里办事。

  瘦瘦的身材,说话走路很有精神,工作思路很清晰。初次见面,给人的感觉是特别务实,工作经验特别丰富。

  驻村工作快三年了。“初来咋到的时候,因缺乏工作经验,有些不适应,现在好了,早已习惯了村里的工作和生活”。刘延彬说。

  刘延彬介绍,硐溪村是深度贫困村,紧邻乌江河畔。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产业落后等因素,长期制约着硐溪村的发展。全村有512户2127人,其中贫困户236户1016人,几乎占了一半,贫困面广,贫困度深。

  近年来,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通过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与群众共努力,全村如期脱贫。

  为了推进产业革命,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增加贫困户收入,2019年,刘延彬积极推动贵州仁和锦兴实业有限公司捐资25万元,在村里发展50亩稻田养鱼,当年就取得经济效益,带动部分贫困户增收500—800元。

  硐溪村何家坝组返乡务工人员周双寒,20多岁,在广州打工时身体不慎受残,不能继续在外务工,回到家又没有事做。刘延彬知道后,结合他家的实际情况,鼓励他发展养牛。

  “他文化不高,对部门也不熟悉,我们就帮助他办理相关手续,建养牛场时,我先后三次跑县供电部门,协调安装供电设施,最后电力公司立项解决了养殖场的供电难题。”刘延彬说,今年下暴雨滑坡,养殖场受损,他又支持周双寒4000元维修场地。现在规模达到20多头,不仅自己脱贫了,还解决了2人就业。

  今年年初,一贫困户打算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肉羊。刘延彬得知后,积极协调省美术馆等帮扶单位,大力帮扶合作社建设场地,并带领合作社负责人到沿河县等地参观学习养殖技术,现在合作社山羊养殖逐渐走上了正轨。

  通过近三年来的帮扶,村里已发展花椒1400亩、脐橙300亩。今年部分花椒和脐橙挂果,为了推动消费扶贫,刘延彬带领合作社到贵阳等地跑市场,并寻求帮扶单位支持,共计销售花椒、脐橙6000余斤。

  谈到驻村感受,刘延彬印象最深的是易地扶贫搬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为了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态,说服大山里有条件的老百姓搬到城市,走上致富道路,他每天都早出晚归,深入农户家做思想工作,通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做通了他包保6户贫困户的思想工作。

  农户搬迁后,刘延彬先后4次自费驱车去贵州大龙经开区看望移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用心用情帮扶,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近三年来,刘延彬还争取帮扶资金35万元,帮助长堡完小和硐溪村小完善教育教学设施。今年又联系社会捐助,为长堡完小和硐溪村小学送去了122套冬装校服。

  最让人感动的是,2019年8月,刘延彬在带领帮扶干部下组开展环境整治时,不慎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肩部骨拆受伤,在贵阳住院治疗不到两个月,伤还没有完全好,就又奔赴扶贫一线,继续战斗。

  “住院期间,每天都有村民打电话寻问病情,都希望我早点康复回到村里,还准备包车去贵阳看我,我好不容易才劝阻下来。”刘延彬说。

  刘延彬回忆,刚开始到村里,人生面不熟,开展工作压力很大,为了做好查缺补漏,他连续55天没有出过乡镇半步,平时是两个月回贵阳一次,几本上每个月都要在村里工作27天以上。

  “虽然工作压力大,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刘延彬说,派出单位对他的工作支持特别大,省文旅厅十分关心硐溪村的脱贫攻坚,切实帮助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今年8月,厅长张玉广到长堡镇调研,得知硐溪村至今没有路灯的情况后,当场表态帮助协调解决安装经费,让硐溪村的百姓不再摸黑走夜路。

  “工作中,省文旅厅驻德扶贫工作队和德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领导同志对我很关心,我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是全力支持。还有一起驻村的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大家都很和谐很团结,这些都是我在村里坚持坚守的动力之源。”刘延彬说。

  2019年7月,由于驻村帮扶工作出色,刘延彬被中共贵州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驻村三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亲自参与和见证了德江县的精彩列出;最大的幸福,是看到脱贫后群众满意的笑脸。”刘延彬感慨地说。

 

 

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辑:杨志维

责编:李嘉维

编审: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