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东西部协作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2-01-11 10:18 作者:梵净云天
字号:

2021年,党中央在乡村振兴开局之际对东西部协作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确定了广东与贵州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协作关系。其中,东莞市32个镇街和4个园区共同参与东西部协作工作,结对铜仁市10个县区,即称"莞铜协作"。

  莞铜协作标志着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由脱贫攻坚转向进入乡村振兴,工作对象更广、范围更大、要求更高。一年来,东莞市在巩固拓展铜仁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深化"1+N"对接协作,强化资金支持,加强区域协作,携手共建园区,推进产业振兴,迅速开启一个个示范点的建设打造,展现出两地协作领域更宽、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德江县作为莞铜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东莞市累计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助力德江乡村振兴,陆续落地的15个项目共涉及农业产业、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等7个领域,协作中重点围绕"强链补链""三新拓展""东企西移"战略举措倾力推进实施。新思路实施新举措,新举措迎来新成效,新成效构建新开局,在德江大地开启了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新画卷。

强链补链:生态肉牛更生态

  再次走进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肉牛养殖示范园区,出入的产业路更宽了,往来的车辆不再"接踵摩肩"。

  "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的实施,我们对园区进行提级换挡,道路加宽了,设施完善了。"坳田村党支部书记彭洪刚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我们的肉牛产业园区看起来就像公园一样漂亮。"

  的确,记者下车看到产业路两边新添了约50公分的绿化带,园区人工授精室、兽医工作室都得到扩建,更显规范上档次,17个肉牛养殖大棚换上了两层式白色的顶棚,四周统一用草绿色的棚布严严实实地围着,牛棚比以往要暖和得多,骠肥体壮的肉牛看起来更加精神。

  彭洪刚介绍,这样升级改造后的养殖大棚,冬天更保暖夏天能通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肉牛生长四季适宜。在每一个肉牛养殖大棚外,都建有一个尺寸统一的料槽,专门用于堆放喂牛的饲料。彭洪刚说,"我们要把园区当作景区建,不仅要做大产业,还要做美产业。"

  总投入590万元的肉牛园区升级改造项目还包括坳田村高阶阳片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占地600多平米的终端污水处理池和收集管网已经建好了,力争在春节前夕投入使用。

  "届时,我们坳田村的牛产业就不再‘牛气冲天’了,取而代之的就只有青草散发出的香甜气息。"高阶阳组肉牛养殖散户冉琴笑着说,"外人也不再说我们是一身‘牛气’。"

  此前,坳田村虽然以创立"集中规划、分散养殖、共同防疫、统一销售"的肉牛养殖模式全国闻名,但牛粪散发出的气味让外人有些接受不了,往往是"未进其村便先闻其味"。

  据村民介绍,项目实施中,每家每户都建了肉牛便液初级处理池,然后统一排入终级池进行处理。

  在相连不远的村委会门口,还建了活动广场、休闲步道,配备了健身设施,青青草地中的坳田村越显美丽。坳田村在特色田园乡村示范试点建设中,最具潜力的是有机肥生产厂房的建成落地,它将改变肉牛园区对牛粪的粗放式回田处理,以后的牛粪通过集中发酵后生产成有机肥进行销售。

  "这将成为我们村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彭洪刚高兴地介绍说,"村级集体经济可以从现在每年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以上,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将成为我们坳田村的新亮点,带领全县一起发展。"

  如果说助推肉牛产业更加绿色发展是强链,那么投入1000万元共同建设的德江肉牛屠宰加工厂则是补链。在德江城郊大泉口处的绿林之中,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德江肉牛屠宰加工厂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现正忙着冻库建设,有的生产设备已进入调试之中,同样争取在2022年春节前进入试运营。

  生态肉牛产业作为德江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年存栏14.6万头、出栏4.5万头以上,延长德江肉牛产业链,增加肉牛产业附加值,是莞铜协作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战略目标,能让德江从肉牛出栏大县变身牛肉输出大县,实现肉牛产业增值富民。

  据悉,肉牛屠宰加工厂项目建成后,能实现年屠宰肉牛4万头以上,每头牛就地屠宰分类销售能增加产值1500元以上,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常年解决60至80人稳定就业。

三新拓展:黔货出山更强劲

  "我们的3000多单鲜天麻马上就要发完了,你们还有多少鲜货?"1月8日,走进德江北城的义派电商有限公司,几名员工正忙着打包发货,仓储负责人提前与县内几家天麻专业种植合作社联系采购。

  义派电商有限公司是德江实体经济人丁浪于2017年3月成立的商贸公司,几年来,他通过培育"黔东农仓""古村乐乐"等抖音号进行带货,成为德江助力黔货出山的鼎力社会力量。

  据介绍,德江县具有地理标识的特产鲜天麻从未像今天这样火爆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五湖国人桌上的佳肴。这一成效的取得还得从东莞对德江协作的黔货出山说起。

  在乡村振兴中,消费扶贫仍是东莞对德江协作助力黔货出山的重要路径,在今年的具体协作中提出了"新思维、新媒体、新营销"的"三新"拓展思路。

  "新思维就是在做好黔货出山的工作中充分运用媒体网络等大数据这样的新手段取得新成效。"德江县委副书记陈顺祥这样解释说。而丁浪的抖音直播带货则是新媒体的内容之一,打开丁浪"古村乐乐"的抖音号,粉丝已有173.3万了,在其橱窗下,卖得火的还有五香辣椒面、蕨根粉、红薯粉等县内农特产品。

  目前,在德江县运用这种新思维新媒体助力黔货出山的新业态经济实体还有灵犀、苗翠花等共计6家,年带货总额超过了1000万元。据悉,通过德江县共青团组织的协调,抖音直播团队经常深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园基地进行公益直播,有效提升了名优农特产在黔山之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德江县还采用新营销模式,通过国有平台公司与东莞市供销集团进行合作,在东莞多地开设德江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和专店,创建"德江风物"网络小程序,进一步拓展线上销售空间,做好黔货出山,让黔货风行天下。

  玉溪河畔,虹桥之滨。与黔中酒店相邻而居的德江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就是德江聚德商贸有限公司开设的实体店,店内陈列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有茶叶、菊花茶、牛肉干、花椒、蜂蜜等。

  刘闯,一个年青小伙,作为聚德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坐在办公桌前正与中国五矿集团对接,很快敲定了1200单的红托竹荪、500箱潮砥脐橙的交易,店员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同处玉溪河的灵犀国际酒店内,灵犀农产品平台公司已收到了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赠送的锦旗,他们针对春节组合的年货特产礼包,在回乡大学生的微信群中很受欢迎,这些天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东企西移:门口就业乐开怀

  驶入德江经开区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区,莞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近20名工人正忙着生产广味腊肉甜肠,一箱箱包装好的产品正运往东莞。

  "春节来临,广味腊肉甜肠在那边很热销,所以这段时间订单很多,我们一投产就加班加点忙了起来。"专门负责生产管理的王廷斌介绍说,"平均每天生产广味腊肉甜肠在1000斤以上。"

  据介绍,莞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引入是立足于德江生态农业的资源秉赋和东莞人群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引入开办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专门服务广东沿海地带人群的健康生活需求,开启了"广东食品德江造"的深度协作模式。

  "这种原料在德江、加工在德江、就业在德江,而市场在东莞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德江经济振兴发展是最具推动性的。"德江经开区常务副主任郑国文介绍说,"这为我们经开区开放式发展带来新启示。"

  如此引入企业扩大就业,既是造血式帮扶更是驱动式发展。在一年来的莞铜协作中,双方结合德江县情实施"东企西移"战略,把东莞人民生活消费所需的相关企业迁往铜仁落户德江,实现长期稳定协作。

  莞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来德落户仅仅是"东企西移"举措的开始,接下来,双方将立足德江的生态肉牛产业资源、花椒产业资源、精品水果产业资源,加快推进煎茶园区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引进肉牛、花椒、天麻、茶叶等精深加工关联企业,打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群。

  莞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人陈发秀是德江县长丰乡洞湾村村民,4年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德江县城,一步住上了新房子,但一直还是在东莞一带务工。她说,"3个孩子读书支出大,没有稳定一点的收入支撑不起。"

  莞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德落户为她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开往复兴的城乡公交车就从公司门口经过,她每天都可以回家监管孩子们的学习。

  回想起以前在外打工的情形,陈发秀总是顾了这头又落下了那头,她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政策好,发展快,我们一天天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德江经开区在"东企西移"战略举措的启示下,更加精准地提出了"德企回迁"思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把德江人在东莞一带创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回德江北城综合性服务产业聚集区,实现了群众回乡就业、县份增税增收的双重目标。

  在德江北城综合性服务产业聚集区采访,看到在新近开业的劲通服装有限公司、武士龙鞋业、山地户外旅游用品公司回乡就业的工人成百上千,他们脸上都绽放出和陈发秀一样的笑容,共同勾勒出德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蓝图。(梵净云天)

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辑:黎黔山

责编:李嘉维

编审: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