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农旅荆角的“美丽突围”
发布时间:2023-09-01 09:01 作者:(来源:铜仁微报)
字号:

秋阳绚丽,习习秋风凉爽了山野,也携带阵阵草木花香在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茶山村的铁皮石斛基地上四溢弥漫......秋天到了,金秋的旋律在河流溪涧翠林岭岗间唱响,又到了收获的好季节,2021年荣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2023年被评选为铜仁市级乡土人才的邓帮强正在和工人查看一株株铁皮石斛的长势,丰收在望,此时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外学习过铁皮石斛种植技术的邓帮强利用茶山村成片的林地和部分裸岩地,建立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成立德江县山顶中药材有限公司,还带领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即公司负责销售、合作社出资金负责技术指导、农户出让土地和劳力,既保证了公司长期的发展,又保障了群众的腰包。2022年,该公司年均纯利润突破100万元。帮助邻近6个村400余户1400多人增收,群众每年季节性务工收入超过20余万元。如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茶山村,各族群众的笑容格外灿烂。

邓帮强的团队除了研究铁皮石斛种植外,还培育了灵芝、苦参、白芨、冬荪等,让产品不断档、销售不空闲。通过生产铁皮石斛酒、铁皮石斛粉、铁皮石斛片来延长产业链,计划打造铁皮石斛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普及更广泛的受众,拓宽更大的市场,产业链也进一步完整。截至目前,帮带培养本地人才23名,现有产业规模3000亩,仍不能很好地满足产品和市场需要,下一步将会扩大种植面积,发挥更好的集聚效应。

铁皮石斛基地始终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体量、农户增收致富”为目标,公司解决并保证30余人的稳定就业。各级部门累计投入14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以户均1.3万元的方式入股该公司。截至目前,农户已累计分红38万元,公司还将每年纯收入的5%划拨茶山村集体经济账户中,村集体将所分红的70%资金用于该村特殊贫困家庭,30%用于村集体事业。

“有党的好政策,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支持,有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扶持,我一定要把铁皮石斛种植好,争取把周围想要种植铁皮石斛的人都带好,壮大种植队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铁皮石斛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产业”。在谈到以后的打算时,邓帮强信心满满。

近年来,荆角乡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利用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让群众端上“生态碗”,挣上“美丽钱”,变生态优势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绿色发展之路。过去这个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鱼米之地,而今在党的政策春风沐浴下,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山乡旧貌换新颜,百姓幸福满心田。

党旗高扬在一线

干部作风转变带来山村喜人变迁

8月20日这天恰逢是周末日,一大清早,荆角乡党委书记史天涛、乡长文杰分别带着一队干部赶赴杉树片区、角口片区各个社区、村组围绕省、市、县部署的工作重点进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地、落实。

这是荆角乡举旗亮剑转作风、担当作为勇争先,强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的一道缩影。

2022年以来,荆角乡积极开展“转作风,强担当,创一流”活动,要求全体乡村干部提高认识、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乡上下坚持聚焦作风建设,坚持提升效能、强化服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加快各项工作推动进度。乡纪委全力靠上,每日对作风建设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对行动不力、作风不实的村居和个人上全乡“后进榜”,并明确整改时效和责任人,确保督到位、查到底、见实效。同时,将工作开展成效与考核奖惩、干部推荐使用挂钩,引导激励增强转作风、强担当、创一流的自觉性,汇聚强大正能量,让作风建设掷地有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建设休闲、秀美、幸福、宜居新荆角的步伐更加坚定。

荆角乡倡导“履职尽责,担当奉献”的鲜明导向,以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的方式,明确发展任务,厘清工作职责,真正营造“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制定全乡重点突破任务目标和村级民生实事清单,以制度明职责、定规范、强标准。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全面摸清村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有力营造了互学互鉴、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树立“以实干创实绩,以实绩论英雄”价值导向,将重点工作与作风建设深度相融,全面提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各项工作突破突围。要求全体干部假日不放松、守护不打烊,全员在岗、全面坚守。强化预案抓安排,盯牢重点抓落实,紧跟督导促推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作风转变,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停歇。切实改变作风,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办好事,让作风乱象“零死角”,让惠民服务“落地开花”。

对症下药,解决群众关切“急、难、愁、盼”。荆角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的服务事项,让全乡干部作风教育大整顿工作得到下沉式的延伸,避免了村级作风建设的断层,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其中,携手共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今年以来,荆角乡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入手,狠抓干部作风转变,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切实激发全乡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作风保证。

走进角口村马蹄河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分布有序的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栏内100余头肉牛悠然吃草。“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发展肉牛养殖的信心与日俱增,未来几年,我要再修一个高标准养殖场,提升肉牛品质。”谈及未来,合作社负责人程小平满是憧憬。

“乡政府干部真的太好了,经常为我们送服务上门,宣传政策,指导肉牛养殖、牧草种植加工等技术,我养了20多年牛,现在乡里关心支持,帮了我很大的忙啊!”角口村上东门组老党员冉光强乐呵呵地说,养牛稳赚不赔,而且今年政府还补助草种2亩,虽然年纪较大了,但冉光强表示还想再多养几头。

近年来,荆角乡大力推行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将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实现党组织优势与产业链的优势叠加,走出一条“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受益、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支部引领产业,不仅可以激活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而且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层面还会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对接销售渠道,更有机会发展壮大。”谈到支部引领产业时,角口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军十分感慨。

该乡以“党建+”凝聚“红色力量”,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支部组织干、党员带头干、群众主动干”的方式,全方位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农旅荆角”,助力乡村振兴。支部组织干,挥好人居环境整治的“指挥棒”。党员带头干,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领唱人”。群众主动干,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唱人”。确保不忘一角扮靓村庄“颜值”,不漏一隅提升村庄“气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共同发力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

“一言不合就开骂,一点小事就干架。”以前,这在荆角乡农村时有发生。山林土地、赡养老人、婆媳关系、宅基地问题等都是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线”。

为此,荆角乡要求全体乡村干部切实改变作风,下沉到一线现场,以平安示范乡创建为契机,健全和完善村级治理机制,依托老干部、老党员、优秀青年等力量,以组为单位推行网格化管理,在村、组成立民调组织,通过板报、广播、宣传栏、群众会等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把纠纷苗头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以文明和谐乡风擦亮了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

“村里过去纠纷不少,经常出面调解。这几年来,县里、乡里干部驻村蹲点,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群众怨气消了,心气顺了。现在,纠纷少见了,村风文明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搞产业,抓收入啦。”角口村雁归人士宋江说。

眼下,全乡一个个村寨的基础设施好了,精神文明宣传氛围浓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更高了。通过开展入户宣传、感恩教育、典型选树、氛围营造等工作,昔日村里“一言不合就扯皮、鸡毛蒜皮就闹矛盾”的现象早已不见踪影,群众精神面貌有了大改观、致富本领有了大提高、道德水平有了大提升。

正气潜催山川秀,穷貌已换气质新。如今,德沿高速在荆角社区开设德江北站互通便道,“10分钟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得到巨大改善,1088户4751人摘掉贫困“帽子”,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

美丽荆角展新姿,政通人和幸福来。如今,荆角乡各族人民念好“实干经”,唱响“耕耘曲”,绘好“和谐画”,擦亮“幸福色”。“生态佳境·农旅荆角”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疾驰前行,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集体经济强起来

夯实强村富民的聚能赋力平台

站在鞠策山顶,在青山绿水环抱下,角口村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大早,角口村小溪沟组村民李梦芬在角口肉牛基地忙碌。“大概每天工作8小时,但务工收入能有100元,工资都是当天结清,我们越干越有信心。”角口村小溪沟组村民李梦芬高兴地说,“以前主要是四处打零工赚点钱,现在每月光是在肉牛基地务工就能拿到3000元左右。活不重,钱也多,而且还有每亩150元的土地流转费,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荆角乡采取“政府搭台、支部主导、大户示范,户户联动”的利益联结体系,角口村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及捆绑机制,50%的收益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再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5%与脱贫户、监测户进行保底分红。同时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每亩租金可在150至200元之间,切实帮助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荆角乡位于德江县城北部,距离县城17公里,东与稳坪相连,南与玉水相接,西通长丰,北抵沿河土地坳镇,素有德江“北大门”之称。326国道、352国道及沿德高速穿境而过,沿德高速在荆角社区开设德江北站互通匝道,马蹄河、角口河、杉树河流经辖区。耕地面积2100.64公顷,林地面积4595.06公顷,森林覆盖率66.41%。全乡辖15村1个社区,121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5067户15953人。

该乡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不断盘活闲置土地和资源,鼓励村民就近务工,让村民有工可务、有红可分、有钱可收,发展举措“落子”见效,盘活了产业致富“一盘棋”。

今年以来,荆角乡聚焦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坝区主导产业、肉牛优势产业、资源特色产业,为强村富民聚能赋力。按照“乡镇统筹、支部引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工作思路,组建1个兴村富农公司,主抓7个产业发展基地,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行“强村帮弱村”抱团发展,积极整合资源,辖区1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和3名自然人共同出资100万元,成立荆角兴村富农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水稻及油菜种植、西瓜及蔬菜种植、矿泉水生产、肉牛养殖、铁皮石斛种植加工、劳务咨询服务及旅游开发等。公司利用入股资金,建立角口坝区稻油轮作示范基地、角口坝区果蔬轮作示范基地、牛角山泉水生产示范基地、新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训山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茶山铁皮石斛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角口龙塘坝休闲避暑旅游基地等7个基地。公司优化利益分配方式,收益采取条件分配主要用于基地公积公益金、公司管理人员奖励、入股村集体差异性及低收入群众分红,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活水”和群众“致富源泉”。眼下,角口坝区稻油轮作示范基地、角口坝区果蔬轮作示范基地、新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训山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茶山铁皮石斛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牛角山泉水生产示范基地、角口龙塘坝休闲避暑旅游基地已见成效。

天高云淡,记者走进杉树村、柏杨村“精品水果”种植区,沿途山花烂漫,峰回路转,葱茏青翠的有机果园里,挂满枝头的优质柚子、柑橘清香四溢。在杉树村、训山村肉牛、能繁母牛养殖基地,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一片片山野地里牧草青青。

在新坑村,从宜宾市引资2000万元投建的肉牛养殖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我们着力立足兴村富农公司平台,依托产业发展七个基地,到2023年底,全力实现辖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都有收益,群众都有收入,实现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荆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文杰说。

坚持打好“山水牌”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和美荆角

秋日的一天,记者和几位文化学者走进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德江岩底非遗村落”、享有“神秘傩寨”之称的土家山寨岩砥村。

被生物学、林学专家称为生态奇观的位于村寨中央、集中连片的已有千年光阴的108棵金丝楠木形状奇特优美,其中直径40公分以上的楠木树有60棵以上,是全县、全省乃至全国楠木树最聚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方。与金丝楠木古树群落相生相伴的另外101棵珍稀古树华盖如荫,枝繁叶茂。古树群落流连其间,让人恋恋不舍。

岩砥村地处马蹄河上游,风光秀丽,生态资源丰富。辖内水资源充足,拥有利水坡度且连片土地300余亩,相连山坡面积200余亩,土质优良。林地面积3964.8亩,森林覆盖率达70%。现有李子、桃子、梨子、橙子、柑橘、西瓜、樱桃、枇杷等丰富水果,因水果品质好,有很高的知名度。

坐落在壮美深山腰间的岩砥村生态优良,依山而建的土家民居错落有致,一户户院落干净美观,村寨处处花树争茂;在寨子间漫步,古井、古坊、荷塘,龙形防御寨墙,斑驳青石老巷,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表演场,神似巨龙化石遗迹,古时盐油茶马古道,古代练兵场坝、屯军碉堡遗址依稀可见,让人丛生感慨········

荆角乡岩砥村是德江的傩戏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和传承着最原始的傩戏戏剧戏曲。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团结奋进。村庄环境优美,距离德江县城20分钟车程,沿德高速、326国道穿境而过,李子、花椒产业兴旺发达,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1477人。岩砥村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致力于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村中有神秘寨子,寨中有神秘傩石,傩石形如傩戏面具,就像出自十八工匠之手,甚是奇妙,奇妙背后有许多古老传说。自2018年以来,岩砥村以“神秘傩寨·工匠之乡”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十分活跃,省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德江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里的古村落保护和建设,第一期已投入1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打造特色文化村寨。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挖掘人文景观,包装土家农特产品,打造集休闲观光、生态科考、农耕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展示、品尝土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和美乡村”。

随着“千古楠木群,醉美岩砥村”名声越来越响,岩砥村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慕名前来体验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盛赞这里不一般的生态美景和历史人文景观……

依托一处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荆角加大农旅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国道、县道、乡道的生态大道串联,形成“花溢村庄”“果香人家”“水韵杉树”“诗画岩底”“田园角口”五个农旅特色板块。同时围绕把荆角打造成为“德江县城后花园”整体规划,逐步完善杉树村·酒龙谷印象、嬢嬢河山水乐园、岩底生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全力塑造“有故事、有风情、有产业、有旅游、有生活”的时尚乡村旅游景点。在荆角土家族乡,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破茧而出”。

一边承载着都市人“归田园居”的人文情怀,一边肩负起乡里人“强富美”的家园梦想,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荆角乡以农业旅游化为主向,积极构建新型经济增速载体,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结合岩砥村古楠木群、“神秘傩寨”乡村旅游文化节,把傩戏文化、民风习俗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大力打造岩砥“网红村”旅游点,培育“元芝元味”“杆子哥”等荆角特色网红载体,以网红带货,实施“荆货出乡”工程。还将打造“油菜花节”“嬢嬢场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提升荆角农旅品牌知名度,使其成为乡村经济增长新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荆角乡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清澈马蹄河穿行而过,境内河流长度4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6.41%。

近年来,荆角乡深耕农旅融合,构创农旅品牌,打造新时代“农旅荆角”。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旅游业态,构造以“旅游+”推动全域农旅发展,谋划打造马蹄河“十里河谷”旅游景区、傩坛广场、“张”“全”二氏传统村落等精品农旅项目品牌,推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与马蹄河谷、傩戏文化、民风习俗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带旅、以旅兴农,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坝区建设,推进业态升级,打造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协调整体推进大坝产业结构调整标准化建设,以农业转型升级的“ 快车道”促进坝区高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跨越”。落实坝区责任制,优化资源配置,打好“水产养殖+”“蔬菜+”两张牌,培育新品种、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大力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创新突破,着力推动坝区经济提质增效。

深化资源整合,破除发展壁垒,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示范带。统筹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以“铁皮石斛+精品水果+肉牛+水产养殖”为主轴,推动示范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建设,打造杉树片区肉牛养殖和精品水果产业示范带、茶山片区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角口片区水产养殖和肉牛养殖示范带,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多带多向集聚要素依附,产业多元发展,打造山地高效农业特色品牌。集中优势着力发展山地优势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全力发展花椒、肉牛、精品水果和特色产业“四大产业”,以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为重点,全面拓展精深加工全链条产业,围绕一、二、三产质态整体提升,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引领高质发展,打造幸福宜居的五个荆角。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作风建设牢记使命担当,蓄积发展势能,内增外扩强产富民,构筑经济发展“增长极”,推动创新发展新态势,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聚变反应”,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创”字为要,以提升干部业务素质能力、致富能力、乡村文旅品牌、群众法治意识、群众安全感为重点,统筹推进“五个提升”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廉洁荆角、富裕荆角、农旅荆角、和谐荆角、平安荆角”。

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荆角乡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走进新坑村花椒基地,千亩椒树迎风摇曳,椒果缀满枝头,“椒”香竞艳,丰收的喜悦。

“花椒耐旱,容易管理,市场稳定、收益较高,很适宜作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经过三年精心管护,今年1000亩花椒可全部挂果。”新坑村党支部书记黄仕告作为村中首批发展花椒的种植大户,带动村支两委领办“九叶青”花椒产业500亩,提及今年花椒产量,黄仕告信心满满。

花椒良好的长势不但坚定了种植户发展信心,同时也为周边农户提供务工渠道。“每天工作7小时,除去下雨天不算,平均下来每天能有100元的收益,离家也近,我也可以在家照顾好家庭。”该村黄家组村民黄朝城说。

站在海拔1200多米的杉树村十二盆生态茶园观景点,可以俯瞰到无边的美丽景色。茶园淌翠,山花竞放,因依山就势而种植,千亩生态茶园形成波浪式的壮美景观,好似一座巨大的空中花园,真是一派好风光!

溪水潺潺、鸟鸣婉转、牛羊哞咩……如今,荆角乡不仅开门能见绿、推窗可观景,群众亦能守着青山赚“金山”,一个个村子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内在美”发展,从“空心村”向“实心村”蜕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农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起点谋划、多角度挖掘乡域文化,打造荆角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新格局,全面构建新型经济增速载体,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改善乡村面貌,做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将绿色增收绘成经济发展底色,实现全民共享绿色生态红利。”荆角乡党委书记史天涛说。

采访手记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荆角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激发产业活力,发展“土特产”,注重产业融合,优化布局,构建利益共同体,科技创新,注重生态保护,培育新业态,加强人才培训,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这将有助于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乡村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农民的实际收入上。荆角乡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实现产业的多元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和人才培养,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作为革命老区的西部山区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乡,2022年以来,荆角乡依托优势,积极探索生态化、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兴办多元化养殖、种植基地,实现良种扩种、效能提升、村民回流、村集体富有。两年来,该乡村集体收入实现新突破,带动上千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如何实现突破突围的探索路径上,荆角乡立足气候和地理优势,立足长远规划,坚定不移地奏响了“三步突围”交响曲。一是坚持以党建引领解困局,推动产业破题起势。荆角乡的实践表明,推进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特点,找准发展路径,抱团取暖,小山乡也有崛起的新机遇。同时,荆角乡以朴实、真诚、大胆的行动招才引资添动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荆角乡的经验启示,推进产业发展要勇于借力,大胆走出去,以真诚招才引资,小山乡也能寻得高层次人才、大企业合作支持。二是多元化改革创生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荆角乡的经验说明,推进产业发展要敢于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新型农业,小山乡也能通过多元化改革赋能。同时,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促共富,推动产业强村富民。荆角乡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推进产业发展要富民利民。乡村产业振兴最终落脚点要在群众增收上,以产业突围带动群众就业致富。三是以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化解增长难题的“内生动力”。荆角乡的探索表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带旅、以旅兴农,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

云贵高原小山乡荆角土家族乡的“三步突围”探索与实践,应该说是西部深山区全面小康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编辑:舒 曼

责编:王 凯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