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兴镇:稻花香里说丰年 生态养殖好“钱”景
发布时间:2023-10-07 09:15 作者:何佳有 王显
字号:
图片

凌晨7点,晨光熹微,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念与工人就起床了,简单收拾后来到“稻蛙”基地,迎接今年首次“稻蛙”测产验收。

“第一年发展,在我们看来还不错。”蔡念满脸笑意地说,“至于真正效益如何,还要测产之后才能知晓。”

八点半,随着两辆汽车的到来,正在寻觅食物的黑斑蛙一听见响动,便迅速跳开到隐蔽的地方躲藏……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人员来到了“稻蛙”基地现场,一番交谈后,工人们开始收水稻、抓黑斑蛙,再通过加权平均等方式,对“稻蛙”进行测量。

图片

“现场实测毛谷亩产500公斤左右,黑斑蛙亩产750公斤左右,按毛谷市场价格10元每公斤、黑斑蛙市场价格30元每公斤来计算,每亩产值接近5.5万元。”

最终测产结果出来,让蔡念等人也是心满意足。他说,与传统的单一水稻种植相比,超出了预期效果,经济效益也是大幅度提高,这更加坚定了明年继续发展的信心。

德江县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水源品质好。如何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与强村富民有效衔接?记者在该基地里了解到其中详情。

图片

2022年,德江县合兴镇党委借助于铜仁学院刘朋远副教授在该镇大兴社区驻村契机,详尽了解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创新“稻蛙共生”模式,并在此打造100亩稻蛙种养示范基地。

在铜仁学院有关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合作社当年营运,当年受益,这也让当时在基地观看的东元村村民蔡华、蔡念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蔡氏两人在大兴社区参观后,又到了距此不远的印江县学习,学习期间,遇到了他俩发展“稻蛙”的贵人——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教授梁正其。

“认真负责、肯吃苦、好学。”问及梁教授对于两人的评价,他毫不掩饰欣赏之意。

图片

黑斑蛙的养殖周期在150天左右,养殖成本低,上市速度快,生态效益明显,可谓是蛙肥稻丰。在稻田中养蛙,对于水质的要求特别高。2023年春,蔡氏两兄弟向梁正其道明发展“稻蛙”的意愿,并告知了东元村的地理条件,这也吸引到了梁正其。

于是,梁正其带领学生来东元村进行实地考察,对水质、土壤进行抽样、化验,均符合稻蛙养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加油干!在梁正其教授以及合兴镇党委的帮助下,蔡氏两人成功在本村流转100余亩土地,并成立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于稻蛙基地的建设、水稻育苗以及黑斑蛙的育苗等。

基地建设起来,蛙苗、秧苗也种养起来。殊不知,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图片

梁正其介绍,通过这两年在德江进行“稻蛙”推广,它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在于疾病防控,最严重有两个疾病,一是蝌蚪期的红腿病和出血病,还有一个是成蛙期的歪头病和白内障。

针对这两种情况,梁正其带领学生常常在基地走动,密切观察,在蝌蚪期转变为幼蛙期阶段,对水质进行消毒处理,再采用中药进行治疗,以此除去蛙的内火,有效的提升了黑斑蛙免疫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也使得黑斑蛙后期的发病率降低,做到了无抗疾病防控。

“肥力过剩也是发展稻蛙的一个难题。”梁正其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在发展初期对土壤进行抽样,在发展稻蛙的整个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抽样,以此来确认黑斑蛙与稻谷和谐共生的最佳‘临界点’。”

图片

稻田湿润的环境适宜黑斑蛙生长,放养黑斑蛙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且蛙类是虫类的天敌,可以不喷农药,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数量适中的黑斑蛙产生的粪便就是最好的有机肥,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稻蛙种养”模式,为“绿色共富”添砖加瓦。

此外,在距此不远的大兴社区,也在今年的第二次测产中,再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两年测产,是为了确定‘稻蛙’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稳定,从而拟定科学、合理的‘稻+’粮食种植方案,以便在全县推广实施,确保稳粮增收。”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天成表示。

图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今,合兴镇“稻蛙”种养基地已达到200多亩,为当地村民提供近20个就业岗位。

“随着连续两年的丰收,我们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刘朋远说,下一步,为加快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我们将在现有的“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针对当地有发展意愿的大户和散户进行推广,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实现“稻蛙”共生、“钱”景可期。(记者:何佳有 王显)

 

编辑:涂 静

责编:王 凯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