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镇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0-04-14 14:30 作者:
字号:

“工作人员来到老党员家里,今天来是找你帮忙的,一起去动员群众易地搬迁,事情是这样的,政府免费送一套房子,条件是要把在老家的房子拆除,易地搬迁到高山镇铁汞坝社区居住,如果是你,你愿意不愿意啊!老党员回答:我才不去,搬去了我老家田土山林怎么办?国家要收回吗?再说了,搬去了我吃什么?在老家有田土,一年做点农活吃的不成问题,我才不搬。”这是包村干部在做易地搬迁工作与老党员的一个对话!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2016年高山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集镇建设2个安置点、住房216套,909人实现易地搬迁。2017年,随着搬迁工作进入收尾阶段,高山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微信图片_20200414145530.jpg

这是一个真实情况写照,第一次住上套间型房屋的搬迁群众也有一些“不自在”,冲水式卫生间使用不习惯,智能型的油烟机不会使用,个别搬迁群众甚至动起了迁回去的念头。

高山镇党委书记田文讲到,“搬迁是一种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我们不仅要将贫困群众搬出来,而且要稳得住、能致富”。

 教育医疗公共建设强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整合项目和资金等方式,把重点聚焦在服务、医疗、教育等工作上,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搬迁后续服务中心,让搬迁群众办事找得到地方,安置点所在有卫生院1所,现有床位35张,有医师护士29人,同时规范建设2个医疗卫生室,最大程度方便搬迁群众就医看病,投入400万元新建幼儿园1所,安置点所在地有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让搬迁群众子女就学有保障;强化人力投入,明确分管同志、业务骨干入驻后续服务中心办公,并聘请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重点做搬迁群众培训就业档案工作,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同时,按照自愿原则,做好户口迁移、低保等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216户909人户口全部迁移到安置点社区,57户167人低保全部转接到安置点社区。

微信图片_20200414145629.jpg

培训就业谋划产业促增收。围绕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上,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开展种植、养殖、厨师等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开展全员培训7期,发放合格证书208份,实现在家搬迁群众全覆盖,同时依托安置点2家劳务公司,帮助45-60岁弱劳动力搬迁群众到合作社、产业基地、企业务工,解决79人就业问题,以及劳务输出到省外务工,解决181人就业问题,实现搬迁群众至少“一户一人”就业,有效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村社合一是大趋势,安置点社区率先开展村社合一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围绕“产业八要素”精心谋划产业,投入310万元发展蜜梨产业3100亩,计划投入50万元发展食用菌10亩,发展长效产业才是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关键。  

文化服务社区治理提精神。在文化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上,搬迁群众挪穷窝搬新居,搬出大山住到城镇上,要实现从地地道道农民到新时代市民转变,要改变生活习惯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积极培养搬迁群众新市民意识是关键,投入270万元建设综合文体服务广场2个,方便搬迁群众娱乐健身,投入90万元建设鹿鼎山公园,让搬迁群众休憩有去处,并培养积极高尚道德情操;同时充分利用“新市民.追梦桥”平台,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要实现搬迁群众的生活旧貌换新颜,累计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3次,评选出文明卫生家庭30户,发动搬迁群众开展集体卫生大扫除11次,组织开展“五讲五有”活动3次,有效发动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提升搬迁群众文化素质,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同志,感谢你啊,当年你叫我搬到高山镇铁汞坝社区来居住,被我一口给拒绝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不应该啊!历朝历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政府能做到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共产党好啊;搬迁后上街买东西、孩子上学、去医院看病、进城办事都很方便,并且我也在中学谋得了个保卫工作,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现在儿女读书都毕业上班了,每个月还给我寄点零花钱回来用,这个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这是老党员,也就是阡丰村帅家朝组老党员王加奇对当年做易地搬迁工作包村干部说的一段感谢话。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搬迁后看病、上学都很方便,日子越过越红火!”从山里搬到高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年以来,搬迁群众对生活越来越满意。

编辑:张星星

责编:彭燕

编审:陈俊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