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仁乡村振兴】贵州德江:牛羊满山岗 处处“沐”草香
发布时间:2021-07-27 09:36 作者:安海军
字号:

近日,笔者走进德江县泉口镇天池社区,山坡上和公路旁一片片郁郁青青的养牛饲草顿时映入眼帘。行走在村中,微风送来一阵阵馥郁的牧草清香,让人在炎炎夏日里感到清凉和惬意。伴随微风而来的,除了牧草清香,还有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声,循声走进肉牛养殖户,笔者看到,每家每户,大大小小的牛圈里都装满了膘肥体壮、毛色靓丽的肉牛。

  据了解,截至目前,天池社区有存栏牛50头以上示范场2户,存栏11至50头家庭牧场15户,存栏牛3至10头基本户39户,全村共存栏牛700余头,实现在家群众人均养殖1头牛。全村共种植养牛牧草320余亩,另有人工培育放牧草场5000余亩。户户牛满圈,处处“沐”草香——如今的天池社区一派牛气冲天、欣欣向荣景象。

  天池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时华告诉笔者,四年前的天池社区却是一幅满目萧索景象,村里没有一项产业成规模,村民种植传统农作物度日,丰收年也很难养活一家人,有劳动力的村民迫于生计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儿童,一块块好田好土因无人耕种而变得荒草丛生......

  天池社区的肉牛产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充分激活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以产业带动群众快速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德江县在鏖战贫困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以肉牛、花椒为主导的“2+N”产业发展布局,并于2017年决定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出台了《全县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逐步引导农户由养耕牛向养商品牛转变;由养牛作为副业向主业转变;由以杂草养殖向种草养殖转变;由放养向圈养转变;由长期养殖向短期育肥转变;由本地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的“六个转变”。方案还提出了“见犊补母”、种植优质高产饲草、养殖能繁母牛等各项鼓励肉牛产业大力发展的奖励办法。

  除了政策支持,泉口镇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气候凉爽,水草丰茂,非常适宜畜牧产业发展,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多年以来,泉口镇都是德江县畜牧产业发展重点乡镇。

  2006年,泉口镇把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畜牧业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在县畜牧业发展中心的支持与帮助下,因地制宜把16000余亩荒山荒坡及国有林场人工改造为水草丰茂的“万亩草场”,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群众发展畜牧产业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

  据悉,泉口镇“万亩草场”主要分布在该镇天池、樱桃、水塘、岩门等10余个村(社区)。其中,天池社区辖区内有人工放牧草场5000余亩。

  “发展肉牛养殖,进行农村产业革命,光有政策支持和优越的养殖条件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产业发展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稳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近年来,天池社区村支“两委”立足大部分群众已外出务工的村情实际,紧紧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群众返乡与家人团聚契机,通过召开雁归人员座谈会、入户走访、召开村组会议等多形式宣传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及肉牛“一县一业”政策精神,与雁归人士坐在一起谈家乡变化,共谋家乡发展。全力号召雁归人员留在家乡创业就业,参与家乡建设,围绕县、镇产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做大做强肉牛主导产业。

  “我还年轻,外出务工赚钱机会多,但是,我的母亲今年已是75岁高龄了,陪伴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现在家乡创业环境这么好,产业发展惠民政策多,只要勤劳苦干,在家乡把产业发展好了,既能够养家糊口,增收致富,还可以照顾家庭。”在泉口镇天池社区大土组田龙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场里,笔者看到,30余头肉牛膘肥体壮、长势喜人,合作社法人田龙一边给牛喂食,一边向笔者讲述自己当初返乡创业的初衷。

  田龙告诉笔者,2005年以后,他和妻子一直在贵阳、都匀、兴义等贵州省内各市州务工,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居住没人照顾,自己很不放心。2017年,田龙和妻子毅然回到家乡天池社区与老人一起居住,期间,夫妻俩一边照顾老人,一边谋划着在家乡创业。

  结合家乡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政策,2017年底,田龙用务工积攒的90余万元积蓄,修建了可存栏80余头的肉牛养殖圈舍,并购买了50余头牛喂养。2018年4月田龙向泉口镇畜牧站申请,获批了50万元的肉牛养殖基金,并购进30余头牛充实养殖场剩余的圈舍蹲位。

  “我生长在农村,家中一直都在养牛,与牛打了20多年‘交道’,像牛感冒、食欲不振等问题我自己就能够找出原因,并进行医治。”通过精心喂养,田龙养殖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长势喜人。2018年底,田龙一次就卖了30余头育肥牛,收入60余万余,除去购牛和养殖成本,纯收入20余万元。自2018年产生效益以来,田龙每年养牛纯收入20万元左右。

  “我家中四个小孩,一个在读高中,一个在读初中,两个在读小学,早些年在外务工,照顾不了孩子,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我的肉牛产业产生效益了,大人孩子再也不用天各一方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升,性格也比我在外面务工时候开朗了许多。”在泉口镇天池社区天池组村民罗超的肉牛养殖场里,笔者看到,30余头长势喜人的肉牛正在埋头“用餐”,正在扎草给牛喂食的罗超告诉笔者,多年来,他和妻子一直在浙江务工,家中孩子缺乏监管,不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性格也越来越自闭。2019年,罗超毅然回到家乡天池社区,在天池组流转50亩土地种植高产饲草,投资50余万元修建肉牛圈舍,购进30余头杂交母牛进行自繁自养。2020年罗超卖了13头育肥牛,收入23万元。今年初又“收获”了13头牛犊,预计到明年6月,又可以收入20余万元,罗超在家乡发展肉牛养殖不但收入可观,而且还能够把家庭照顾得妥妥贴贴。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始终是在外游子永恒的牵挂与思念。近年来,随着德江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外出务工返乡群众纷纷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德江县泉口镇天池社区村民田龙和罗超为了照顾家庭,回到家乡发展肉牛产业并因此走上致富道路的情况,就是近年来德江外出务工群众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家乡产业发展,推动肉牛“一县一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的生动缩影。

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辑:龙胜艳

责编:李嘉维

编审: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