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 辛勤耕耘的教育追梦人
发布时间:2023-09-10 22:45 作者:舒曼
字号: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王连凤谈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教好书育好人。
20多年来,王连凤从一名普普通通老师到校长岗位,从乡村学校到城区小学,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从革命老区枫香溪走来,他身上总有一股子拼劲儿,血液里流淌着一种红色老区人的精神,用自己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他内心的那份执着的教育情怀。

用脚步丈量情怀

20年前,在德江县荆角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时,学校安排他任初三班和六年级语文班,同时兼任初三班主任和校团支部书记。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只有212名学生。他所教的初三班只有15名学生。通过了解,他班里的很多学生属于辍学在家或者外出打工。于是,他利用空闲时间挨家挨户进村赶转转儿进行入学动员工作,他花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乡十七个行政村200余公里路,用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让那些在家的、外出打工的学生回到校园。

当地老百姓都说他是一个响当当的“铁脚板”。教师们在他的带动下激情高涨,在短短的一年内,学生增加到400多人,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一位老教师说:“一潭死水的荆角教育因他而复活了!”。

用爱心架起桥梁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他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比起学生成绩,他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他得知学校有一个留守儿童是跟七十多岁的外公外婆住,孩子头发长期没洗,导致满头生疮,又脏又臭,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他把男孩子叫到自己的寝室,用温水将孩子的头发洗干净后涂抹上药,并和孩子交上了朋友,这个学生后来六年级在毕业典礼上说,王老师让他享受到了亲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扑在他的怀里哭了。后来张路飞考上了大学,每年寒暑假都会到他家来和他沟通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

图片

20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家访学生黄旭飞在回来的路上时逢大雨,穿过一片树林迷路了,摔倒在荆棘丛里,眼镜被挂在树枝上,身上多处刮伤,也病了一场。这件事让他更加明白,教育需要付出,也让他明白“教育就是良心活”的真正意义。参加工作以来,尽管自己比较拮据,他用真诚的师爱资助学生达60人次,资助资金上万元。

用担当谱写责任

扶贫先扶志。他作为校长,勇担重任,大丫口村戏称他为“总指挥”和群众会“金牌主持人”,亲自带队为帮扶的村组道路铺建,房屋修缮等。经常组织老百姓开院坝会、堂屋会,遇到不理解的老百姓,总能比方比圆,好说歹说,直到把工作做通为止。在房前屋后亮化硬化工作中一把砖刀在他手里灵活翻飞,在旧房翻新时他亲自上房翻瓦补漏,农忙季节,他到田间地头参与农活,与百姓吃住在一起,其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朱子寿每次看见他都要拉着他进家里坐坐,独居多年的老张每个周末都把好吃的留给他,村里外出的年轻人总是把小孩的生活费发到他这里,让他保管。在对口帮扶期间,他组织教师为村捐款捐物近2万余元。
帮扶对象张玉权的女儿患白血病,除了自己尽全力帮助外,还与攻坚队长到处筹资募捐,可惜病魔还是夺走了女孩的生命,病床上女孩问爸爸:“王叔叔什么时候又来我们家,我想听王叔叔唱歌讲笑话……”谈到这事时,王连凤哽咽着说,可惜,还是没能赶上见小孩最后一面。

用创新提高质量

王连凤每到一所学校,总是注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以实干引领创新,以文化育时代新人。在德江八一爱民学校里任教时,他创办了《八一教育》,采编了第一本校本教材《红军的传人》,牵头成功申报了省级《绿色学校》。在德江县第四小学,把学校定位为“墨香校园”,先后申报了省级《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规范语言文字示范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等。在德江县第七小学,把学校定位成“竹节校园”,创建了省级书屋“小桔灯书屋”等。
如今的德江第二小学,在他的带领下,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精彩纷呈,育人质量跨域提升,这与他亲自上示范课、适时走进课堂、参加教研、课题研究、活动现场分不开。他辅导的校园诗歌兴趣班,人气爆满。他指导学生写的诗歌在《家庭报》发表,他自己也是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副主席,还出版了诗集《半个月亮》,先后被评为县管专家,铜仁市梵净山名师,首届乌江园丁、铜仁市优秀校长。
“我是王老师的铁粉,他在球场的潇洒动作让我们不得不折服,他指导我们写诗,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萨克斯表演,也非常有魅力。课外王校长更是我们的‘铁哥们’。”六年级学生如是评价他们的校长王连凤。